数据采集模式(acquisition mode)是指如何从连续的时间输入信号里抓捕到一帧一帧的数据(触发设置)以及设备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帧。这普遍用于冲击响应或者瞬态记录保存。
在冲击测试中使用触发设置
接受/放弃(accept/reject)模式让你在把当前帧信号平均到历史数据前先观察该信号是否可行
CoCo具有三级的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调理(data conditioning),采集模式 (acquisition mode)和信号分析(signal analysis)。采集模式主要负责把连续的原始数据切片为一帧一帧的数据块。采集模 式的运行在数据调理之后,但是在信号分析之前。如果一个csa文件不具有数据块的处理流程那么在运行中将不会有采集模式的使用。
数据处理分为3个阶段。
注意:在以下的介绍中,当我们提到“抓捕一帧的数据”,这真正表示的是不同通道的原始数据中得到其各自相应的信号数据块,而这些数据块在时间上是严格同步的。
Acquisition mode
采集模式(acquisition mode):定义了设备如何设置触发以及包括了以下是选择。
自由运行(free run):表示无条件的且以用户指定的速度从原始数据信号中得到数据帧,或者以叠加(overlap)的方式。该模式用户分析随机或者非常规信号。
触发后连续(continuous after trigger):当第一帧的数据触发后,系统返回到自由运行模式。
带触发的单帧(single shot with trigger):当每一帧数据触发后,系统设定的平局值自动返回到1,然后等待下一帧触发,即每次触发的数据间不做任何的平均操作。这个模式适合在用户想保留每次触发数据独立信息的时候。
不带触发的单帧(single shot without trigger):但用户按下运行(run)按钮,设备得到的第一帧数据后就停止整个操作并等待用户的下个操作。
自动控制触发(auto arm tirgger):当一帧数据触发后,系统回到等待下一帧的触发状态。 这个过程是连续自动的,并且会与历史的数据结果进行平均。这个模式适用于连续重复性的数据抓捕,同时也假定每次抓捕的数据是可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抓 捕到的时间域上的数据帧会被新的数据帧替换掉。如果希望看到当前的数据帧或者对其进行另外的操作的话,请使用手动控制触发 (manual arm trigger)
手动控制触发(manual arm trigger):但一帧数据触发后,设备进入等待状态。同时屏幕 上会有一个带“接受/放弃”选择按钮的小窗口出现,这个小窗口里会显示出当前触发的波形,若用户接受了当前的触发信号,此帧的信号将被做相应的分析,同时 分析结果会与历史结果做平均。若用户放弃了当前的触发信号,则系统会直接返回到等待触发的状态。这个模式最适用与类似与冲击测试等用户对无法保证每次的触 发数据都为良好数据的情况。
触发源(trigger source)
触发源定义了那个通道的数据作为作为触发信号。任何的数据流信号都可以在CSA文件中指定为在coco- 80上的可触发对象。如果某数据流没有被预定义为可触发对象,则该通道不会出现在coco-80的触发源选择列表中。这个功能主要是为了简化用户的接口, 优化coco-80的计算资源。
触发源可以在csa编辑器中被定义,csa编辑器可以把一些在信号调理中的输出信号做为触发信号。例如,在一个CSA文件中定义了8个通道,如果你只选择了通道1和通道2作为可触发对象,那么在触发源的菜单中你只能看到通道1和通道2这两个选择。
用户同样可以选择其他非原始信号的数据来做触发源。例如,如果在csa中定义了通道1后面跟上RMS的信号调理模块,该模块的输出也可以被预定义为触发源。
触发类型(trigger condition)
触发类型中定义了触发的电平和方向,有4种选择:
1. Trigger Source > High Level (rising edge)
2. Trigger Source < Low Level (falling edge)
3. Low Level < Trigger Source < High Level (level trigger)
4. (Trigger Source > High Level) OR (Trigger Source < Low Level) (edge trigger)
有两种触发的检测方式:电平检测或者边沿检测,上述的1,2,4属于边沿检测,而3属于电平检测,边沿触发要求信号中至少要有2个采样点满足设置的电平要求。而电平检测只要求一个采样点。
当用户选择自由运动(free run)的时候,触发源与触发类型不需要设置。
以下图像化的解释了如何满足触发类型,红色标记显示了当前触发时的瞬时情况:
Trigger source>high level (rising edge)
Trigger source Low level (trigger source>high level)OR (trigger source 触发延迟(trigger delay): 触发延迟可以让用户捕捉到在触发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数据。通过定义数据帧的长度以及事件后延迟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来决定。例如,假设一帧为1024点,触发延迟是10%,因此在此帧的第一点数据是后的102点。 触发负延迟在瞬态捕捉里也是经常的被用到。负延迟表示包括了触发事件发生时刻之前的一段数据。例如,一个 -10%的触发延迟表示如果一帧帧长为1024点,那么第102点开始才是触发事件的信号。有些仪器把负延迟叫做前向-触发(pre-trigger)。 一下的图表示出前向触发的概念: 前向触发示例 叠加(overlap) 但叠加功能被启用时,用来分析的数据帧之间将有一定程度的叠加。这个减少了帧与帧之间的平均时间。叠加功 能只在数据采集模式(acquisition mode)中设置了自由运行(free run)或者触发后连续 (continous after trigger)才有效。 无叠加(No overlap):叠加功能无效 自动叠加(automatic):系统自己自动定义当前叠加率。 25%叠加(25% overlap):帧与帧之间有25%的数据是重叠的。 50%叠加(25% overlap):帧与帧之间有25%的数据是重叠的。 75%叠加(25% overlap):帧与帧之间有25%的数据是重叠的。 在测试中使用触发功能 这一章节解释了如何在测试中使用触发功能。手动触发功能是最普遍使用的,因此在此会详细的介绍。 手动触发(maunal arm trigger) 但采集模式被设置,屏幕中会出现一个小的触发窗口,提示目前系统正在等待触发事件。在触发事件之前没有任何的波形显示。 等待触发 用户可以按下F6(Hold)键命令机器从等待触发状态转入暂停状态,此时触发窗口会自动的隐藏起来。 用户按下F3(restart)或者F6(Run)可以重新打开触发窗口,并使系统回到触发等待状态。 但一个信号符合预设的触发条件而触发,触发窗口会显示触发的波形。 触发窗口有接受和放弃选项 主题窗口显示方式与显示的内容相关。 1.如果是数据流的显示,用户可能将看不到任何区别,因为其本身就在实时的更新。 2.如果显示的是帧数据(block),则背景显示的图案会随着触发内容更新。 3.如果显示的是频域上的分析结果,在用户按下”接受“前不会被更新。 若用户按下”接受“键,得到的数据帧将会被送去进行分析处理,通常伴有加窗,FFT和频谱分析等。然后用户可以继续按下 ”下一帧(next)“等待下一次的触发,此时系统会回到等待触发状态。 若用户按下”放弃(reject)“,此时所采集到的数据帧将会被丢弃,不会进行分析处理。系统重新回到触发等待状态。 在屏幕上方显示的标记#N,表示当前得到的数据帧,同时也表示了当前进行平均计算的帧数。 按下”隐藏(Hide)“键,触发窗口会自动隐藏起来,再次按下”enter“键之后恢复。